【中美解碼】龍鷹為何對立 中美建交功臣揭玄機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9/01/02 09:00

分享:

分享:

  • 前駐華大使洛德:中美對立,習特都在誤算形勢 
  • 中國實力藏不住,但也不應過度凸顯「有所作為」
  • 美方應理性,中方應適度回歸「韜光養晦」

今年元旦是中美建交40周年,兩國當年逐步實現關係正常化、站在同一陣綫制衡蘇聯,為日後冷戰結束播下了種籽。但孰知不足半世紀後的今天,中美關係不僅陡然惡化,還重演類似當年的美蘇對立。有人說這是無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但有當年參與促成中美建交的功臣卻直言:兩國對立至此,習特的誤算是重要因素。

在美國前總統列根時代(1985-1989)擔任駐華大使的洛德(Winston Lord),是中美關係從對立走向正常化的見證者。

洛德在上世紀70年代,擔任當時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的特別助理,是尼克遜政府外交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他參與了與中方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後來與鄧小平的每一次會晤。

前駐華大使洛德:中美對立 習特都在誤算形勢 

以龍作象徵的中國、以鷹(白頭海鵰)作國徽的美國,從舊日「競爭中合作」走進全向對立,許多評論認為應驗了「修昔底德陷阱」,是大國之間難以迴避的角力;但洛德接受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訪問時指出,儘管今天中美關係的根本因素,是大國崛起的歷史性挑戰,但現任中美領袖卻放大了這個問題。

洛德直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糟糕」,但問題的出現,其實早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2012年後)已出現--習近平製造的問題,比大國崛起的歷史性挑戰更為嚴重:

他在國內扼殺所有自由方面遠超過其前任,切斷所有異議人士的自由,抨擊西方價值觀,他在南海和東海更具侵略性,使一些島嶼軍事化,無視國際法;他追求重商保護主義經濟政策,這種政策對我們不公平,在很多方面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目的是通過網絡盜竊或強迫美國公司轉交秘密來獲取我們的許多技術。

兩國對立至此,習特的誤算是重要因素?

洛德形容,這些誤算都可能引起中美衝突,在兩國現任領導人在位時期,顯得尤其危險。

洛德站在美國國家利益角度解讀中美對立,難免仍有偏頗。尤其他暗批中國領導層揚棄鄧小平時代以來的「韜光養晦」外交路綫,在地緣政治、對外貿易領域試圖另立規則,顯然有失公允。

中國實力藏不住 但也不應過度凸顯「有所作為」

需知中國經過30多40年的發展,國家實力已今非昔比。其中,中國GDP已從1989年的約合0.46萬億美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約13萬億美元;相等美國GDP的比例也由1989年的不足8.4%,增長到了目前的約67%;在此條件下中國要韜光養晦、隱藏實力,其實是「藏」不了的,中國發展必然引起美國警惕。

歷史更能證明這一點,當年蘇聯、日本GDP達到美國GDP總量的七成左右,美國便會千方百計遏抑他們持續發展,以保障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結果使出現了旨在瓦解蘇聯的冷戰、以及遏制日本經濟實力的「廣場協議」。因此,今天中國GDP總量已接近美國70%,中方遭遇美國試圖遏制,似乎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但不能否定的是,中國近年的對外策過於着重於「有所作為」、曝露自身戰略意圖,的確加深了美方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情緒,令美方更早、更有力、甚至可說更狠的遏制中國。

美方應理性 中方應適度回歸「韜光養晦」

舉例說,中方高調對外宣傳「中國模式」,激化了與美國的意識形態對立,結果給了特朗普政府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以意識形態分歧、引導美國政界與社會槍口一致對準中國,最終把中美關係導入新冷戰。

在此格局下,中美如要制止兩國關係滑向更壞局面,必須調整自己的政策思路,美方固然要回歸理性,中方亦要在「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之間,更多地向「韜光養晦」傾斜。其中可體現於:

其一,將解決國內問題放於第一位,防範惹來「對外擴張」的誤解。

其二,外交上去意識形態化,不過度強調中國模式,凸顯尊重中西政治制度並存。

其三,不要主動參與各種國際矛盾,在國際上克制地使用力量。

中美建交40周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兩國關係將修復、抑或惡化,正考驗兩國政治領袖的智慧。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